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房产家居 > 焦点 > 正文
【聚看点】《零碳产业园区数字化发展白皮书》发布:园区等将是减排的主要应用市场|聚焦服贸会
2022-09-07 15:48:33 来源: 华夏时报
关注河南热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贝贝 见习记者 董红艳 北京报道

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我国“双碳”行动如火如荼,建筑及不动产行业由于横跨钢铁、水泥、煤电等多个高碳产业,碳排总量已超过全国碳排总量的一半,属于行业的重点碳排大户。而产业园区的节能减碳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9月4日,绿色低碳·洁净未来——2022年华夏双碳资本发展论坛暨双碳中国颁奖盛典在北京举办。论坛由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指导,金地集团、晶澳科技、金螳螂提供特别支持,《华夏时报》联合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举办。


(资料图片)

本次论坛为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中环境服务专题部分之一,在中国能源研究会“2022能源发展与品牌建设年会”专题会议中举办,是聚焦中国企业减碳发展的专题论坛之一。

论坛上,针对产业园区减碳问题,《华夏时报》、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联合明源云发布了《零碳产业园区数字化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白皮书分别对整个建筑和不动产领域面临的行业背景、市场现状和产业园减碳数字化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成果展示。

建筑和不动产行业碳减排诉求明显

白皮书指出建筑和不动产行业作为碳排大户正值减排窗口期,减排需求将会稳步增长;行业碳减排强制指标开始实施,减碳的政策需求不断提升;相关企业将践行ESG社会责任,且借助低碳手段有机会获取更低成本的绿色融资。

建筑行业是中国碳排大户,减排压力明显。据《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能源生产与转换、工业、交通运输、建筑领域碳排放占所有行业的比重达到47%、36%、9%、8%,如果算建筑行业大范畴(涵盖建材),建筑行业可以横跨钢铁、水泥等多个高碳产业,则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加总碳排放为 49.97 亿 tCO₂,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51%。

与此同时,白皮书分析指出,国内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还有提升空间,建筑开发远未达到峰值且会进一步促使建筑行业碳排放量增加。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 (2019) 预测,按照现有的减排力度下,中国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预计到2039年左右才达到峰值,比计划中2030年全国整体实现碳达峰晚9年。

碳排总量大,改善窗口期短,意味着未来建筑减碳需求将稳步增长。从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到2030年行业满足碳达峰标准,只给出了10年的改善窗口期,而建筑行业仍处于增量扩张的阶段,这意味着既要对增量项目的碳排标准进行约束,还要给存量项目完成碳排改造。

据此,白皮书分析指出,建筑行业的碳中和政策将会在接下来几年不断加码,针对建筑的碳减排技术需求将会集中增长。按照技术研发-中试-量产的周期来算,体现效果至少要给予行业5年以上的技术运用期,则在2025年之前布局建筑碳中和技术是较为合适且并不超前的决策。

除了需求层面,在政策层面,减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白皮书称中国建筑碳中和还处在从普通建筑到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发展阶段,政策主要集中在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高耗能建筑方面,以鼓励性或引导性政策为主。目前约束性较强的全国性文件是2021年10月份住建部发行的强调通用规范文件《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GB 55015-2021》。

资本方面,据白皮书分析,目前上市类企业普遍存在ESG约束,尤其是港股企业在ESG侧具有强制披露要求,企业必须要关注并参与低碳环保的活动中来。资本将更青睐专注ESG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给予其更多绿色金融支持。目前,房企国内债券的融资成本平均为 5.5%-7.5%;海外发债的融资成本明显上涨,截至2019年上半年票面利率均值已达到8.8%。而近几年中国开发商在境内所发行的绿债的平均票面利率约在4.5%左右,相比而言,拥有低碳环保标签的地产企业融资成本优势明显。

市场方面,白皮书认为建筑业实施低碳战略短期可产生品牌溢价——低碳理念可以作为房企的抓手赋能到对应业务环节,远期待建筑行业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后,也可通过交易减排量在市场中获利。

园区等公建类资产将是减排的主要应用市场

有了充分的碳减排需求,那具体的市场运用将会是怎样的?白皮书指出,建筑行业全周期碳排放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特点,市场三类减排技术为主,园区等公建类资产是未来减排应用的主要市场。

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统计,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CO2,其中在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27.2亿吨CO2,占行业碳排放的比重为55%;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1亿吨CO2,占行业碳排放的比重为2%;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1.1亿吨CO2,占行业碳排放的比重为43%。从结构上可辨别出减排需求集中在前端建材生产和后端运营管理场景中,虽然建筑施工阶段仅占碳排放比重为1.0%。但施工阶段在全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时间要远远小于使用阶段,我国建筑使用年限一般为50年,而施工阶段时间仅1-2年甚至几个月,因此建筑施工阶段的单位时间内的碳排放量更高,这类集中式的碳排放也更容易控制。

建筑行业减排不仅具备市场潜力,也具备一定的技术支撑,目前市场已有大量技术助力建筑实现低碳化。白皮书共梳理了14类与建筑碳减排相关的技术手段,并将14类技术分为新能源、负碳及提效类技术。

新能源技术方面,2019年中国建筑运行的化石能源消耗相关的碳排放约22亿吨CO2。其中直接碳排放约占29%,电力相关的间接碳排放占50%,热力相关的间接碳排放占21%,采用新能源可显著降低化石能源产生的高碳排放;负碳类技术方面,水泥工业碳排放占建材碳排放的83%,借助CCUS等技术将水泥制造产生的工业固废及二氧化碳进行结合产出环保材料,能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也将废料二次循环利用;提效类技术方面,在建筑的运营阶段,通过合理用电规划和引入智能管理系统能够进一步实现节能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基于建筑和不动产行业的市场情况和现有的新能源技术情况,白皮书分析指出,产业园区等公建类的资产未来低碳改造的潜力较大。公共建筑碳排放占比为30%,是当前减碳改造最具潜力的业态,其中各地产业园区的“零碳化”概念已经愈发深入,工业和化工园区是“零碳化”重要的改革领域 。

数字化赋能零碳园区实践

实现零碳园区离不开数字科技的加持,而零碳园区数字化已经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白皮书分别从园区建造场景、园区运营场景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解析以及实践展望。

基于零碳园区要求,以及园区设计场景,除了在智能楼宇、智能微网等领域发力以外,还可采用BIM等工具提前优化设计方案,降低材料损耗。除了按智能建筑、绿色建筑等相关标准进行设计以外,还可以考虑按“零碳/低碳园区”要求,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基于园区建造场景,AIOT串联现场工地设备,动态提升管理效能。市面上大量存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减碳价值可以体现在针对工地现场能耗监测管理上,通过智能摄像头、传感器设备监控工地安全、文明施工,以及工地现场的空气湿度、污染度、建筑垃圾堆积等指标,用数据反向约束施工流程标准化,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基于园区的运营场景,实现园区安全、节能、高效运营的同时,推动智慧园区碳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的落地,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智慧园区的数智化管理包括一个中心(指挥中心)、两个门户(对外展示与互动类门户、对内业务赋能类门户)、六大体系(园区建设体系、招商管理体系、业务运营体系、企业服务体系、个人生活服务体系、园区运营管理体系),在多个运营场景中,均可按零碳/低碳的要求进行数字化建设。

最后,白皮书对零碳数字化的多个运营场景进行了举例分析。例如,采用电子物料取代传统物料,即方便客户行政人员“携带方便”,又可以“一键转发”给公司决策层,并方便园区招商人员及时更新电子物料,提高园区优势,增加园区招商能力;再如,为园区企业服务搭建的交易商城平台,将园区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发布在交易平台上,以供园区成员在线下单、支付、交付、关闭、评价,实现提高园区的运营效率;再如,利用智慧园区IOC大屏,实时了解园区的综合态势,以及安防、消防、人行车行、环境、能源能耗、设备管理等各维度的态势感知和预警信息,及时处理智能工单提高客户满意度、按计划定期维护园区设备延长设备使用年限等内容。推动企业碳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落地,拉通碳交易平台,盘活碳资产,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

据了解,《华夏时报》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主办的中央级主流财经媒体,《华夏时报》以人道慈善为主旨,以公益财经为特色,关注时政民生,关心财富趋势,构建起了专业财经的影响力。2022年也是《华夏时报》改版15周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横跨报纸、网站、新媒体、活动策划、视频、音频的全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响应国家号召,共谋双碳新发展,《华夏时报》社联合多家专业机构及相关企业发起成立了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并设置了能源频道和双碳频道,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之路提供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责任编辑:hN_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