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凯旋 李贝贝 北京报道
6月27日,长时间处于下跌状态的地产股突然出现集体上涨,且其中不乏多只股票涨停。而此次拉升地产股的则是在市场上流传的一条“小道消息”。《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6月27日下午,市场有传闻称,二线城市将取消限制性政策,一线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下降。不过,截至发稿,尚无相关政策出台。
(相关资料图)
值得关注的是,这篇楼市“小作文”的力量极大,不仅仅拉升了地产股,市场端也开始嗅到变化,中介则已经是摩拳擦掌利用该消息吸引购房者入市。近期,“取消限制性政策”是房地产热点,截至目前,2023年以来,已经有近20个城市放松限购。业内预测,后续或许有更多城市跟上。
小道消息致地产股大涨
6月27日,地产股突然上演了拉升一幕。截至收盘,A股房地产开发板块中南建设、天地源、新城控股等股票封板涨停,沙河股份、招商蛇口、中交地产、滨江集团等股票则是涨幅居前。港股地产板块同样收涨,涨幅为1.97%。
复盘来看,自2023年年初开始,地产股便整体呈现下跌的态势,LPR大幅下调等消息都未能挽救地产股的颓势。那么,此次地产股上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华夏时报》记者查阅了投资平台和社交平台后了解到,其或许与一则“小道消息”有关。
记者看到,6月27日下午,有两张截图在社交平台和各大购房群中疯传。其中一张图片为外网截图,发布的用户为“CN Wire”。图片主要文字显示:“房地产开发商领涨。市场传言称今晚将发布取消二线城市住房限制的政策。”
另一张图片看似为“备忘录”的截图。图片主要文字显示:“传今天(6月27日)晚上出政策,利好地产金融。传二线限制全部取消,一线城市二套房首付下降。”不过,截至发稿,记者尚未找到两张图片的原出处。
6月28日上午,A股大盘整体收跌,地产股也未能延续昨日的上涨态势。其中,A股房地产开发板块收跌0.64%,港股地产板块收跌0.23%。
中介闻风而动
尽管市场上“小道消息”传得火热,但昨夜政策则仍是“静悄悄”。不过,“小道消息”的威力不仅仅止步于让地产股上涨,市场端也有了反应。
北京的业主柳叶(化名)6月27日傍晚对《华夏时报》记者说:“我有出售房屋的打算。但从春节挂牌之后,一直没有什么人来询价。今天下午中介打电话来,说是有买家想要来看一下房子。”
无独有偶,6月28日上午,《华夏时报》记者也接到了两位中介的电话,其均对记者说:“现在可以出手买房了,听说马上就要出政策。”但当记者问到其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时,上述中介的回答则是:“市场上传的,已经传了很久。”
房产中介之所以“捕风捉影”还是与近期楼市销售不断走弱相关。以北京为例,北京住建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30日,5月份北京二手房网签为12117套,环比下降13%。麦田房产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价格方面,5月份北京二手房成交均价环比下降3.1%。在数量和价格的双重压力下,市场期待政策发挥效应。
楼市还有哪些大招?
事实上,近期关于“楼市是否该取消限制政策”的讨论不绝于耳。在这一点上,已经有城市开始尝试。
6月25日,扬州发布文件表示,自7月1日起,在市区购买改善性住房的,不再执行限购政策,原有住房不再执行限售政策,新政有效期为1年。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则显示,2023年以来,百余城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超过300次。其中,济南、长沙、厦门等近20个城市放松了限购政策,部分热点二线城市如杭州则是多次出台政策优化限购措施。
“下半年,或许有更多城市逐步放开限制性政策,特别是普通二线和三四线城市,力促市场企稳恢复。”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做出如此预测。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小道消息”疯传,但房地产没能等来“批量取消限制政策”,却等来了“房屋养老金制度”。6月26日下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指出,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城市建设和更新,推动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要为人民群众建造好房子。提高住房品质,探索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
“此次倪虹部长强调要探索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或表明该制度建设及试点工作将加速推行。该制度有利于更好地解决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问题,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和生活环境。”陈文静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则对《华夏时报》记者说:“房屋养老金制度建立后将会创造很多新的商业机会,物业公司、中介机构、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建筑企业等都应该关注此类制度,积极在相关领域做好研究工作,以更好地开展相关业务内容。”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
空调病能自愈吗?空调病吃什么药?空调病主要是由于在密闭环境中,因为开空调时往往会关闭门窗,部分人群就会出现乏氧症状,比如头晕、头痛,部分人群可能更敏...
-
吸入甲醛后如何排毒?吸入甲醛后会一直停留在体内吗?吸入甲醛以后,由于吸入的浓度不一样、症状不一样,排毒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只是家庭装修有甲醛味,脱离环境,即为非常好的...
-
酒精过敏吃什么药?酒精过敏的症状是什么?酒精过敏没有特效的药,和其他东西过敏一样,就是对症的抗过敏治疗。酒精过敏是由于体内缺乏乙醇的转换酶,这样乙醇就不能代...
-
中毒性菌痢多见于什么人?中毒性痢疾分为哪三型?中毒性菌痢不是发生在某个人或某种特定的人,因为是由于吃到不洁或者不干净食物导致的结果,所以并非体质弱或者某些人易感。...
-
甲醇有毒吗对人体有害吗?甲醇是易燃液体吗?甲醛有毒,对身体有伤害,所以不要粗心大意,感觉浓度不高,对身体伤害不大。实际上浓度不高,如果长时间的接触,也可能引起...
-
空调病能自愈吗?空调病吃什么药?
2023-05-31 10:52:06
-
吸入甲醛后如何排毒?吸入甲醛后会一直停留在体内吗?
2023-05-31 10:51:14
-
酒精过敏吃什么药?酒精过敏的症状是什么?
2023-05-31 10:50:05
-
中毒性菌痢多见于什么人?中毒性痢疾分为哪三型?
2023-05-31 10:49:00
-
甲醇有毒吗对人体有害吗?甲醇是易燃液体吗?
2023-05-31 10:47:32
-
楼市“小作文”满天飞:“一二线城市将出大招”传闻引地产股上涨,取消限购要来了? 环球实时
2023-06-28 18:02:30
-
世界今日报丨2023年前5个月基本医保基金收入约1.37万亿元
2023-06-28 17:57:19
-
爱心电脑进校园 助力乡村教育新发展——爱心人士杜江涛为平陌镇实验小学捐赠电脑 每日视点
2023-06-28 18:14:54
-
世界观速讯丨特朗普起诉女作家卡罗尔诽谤,称被其诬告性侵
2023-06-28 17:57:47
-
三官庙街道助企业“克难” 为经济“蓄能”|世界视点
2023-06-28 18:01:55
-
巩义:数字赋能让白河社区管理更智慧 世界热推荐
2023-06-28 17:57:51
-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近距离采访电影《我在汴京等你》男、女主角_天天快讯
2023-06-28 18:06:06
-
大家的家城心医养社区落子沈阳 环球速读
2023-06-28 17:59:47
-
今日聚焦!龙亭区人大代表、企业代表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
2023-06-28 18:20:34
-
焦点热讯:壹玖壹玖2022年营收47.14亿元 2023年目标门店数上5000家
2023-06-28 18:04:35
-
微资讯!菜鸟速递引发市场关注 内部人士详解品质快递
2023-06-28 18:21:15
-
环球观天下!新希望六和张兴:建立独立育种体系,打造国产“猪芯片”
2023-06-28 18:07:28
-
2023年前5个月基本医保基金收入约1.37万亿元_当前视讯
2023-06-28 18:12:19
-
全球时讯:洛阳孟津开展工伤预防宣传活动,依法保障职工工伤权益
2023-06-28 18:05:58
-
“中国门球之乡”迎盛事 省运会门球赛在新安县开赛
2023-06-28 18:15:54
-
持续至8月20日!省运会参赛人员免门票畅游新安县
2023-06-28 18:16:59
-
环球微头条丨郑东警方:“警网”融合,激发治安防控体系新动能
2023-06-28 18:01:16
-
焦点速讯:2023年暑期多家航空公司新开或加密在郑运营航线
2023-06-28 18:07:04
-
全球头条:白龙马简介和故事_白龙马简介
2023-06-28 17:58:29
-
天天信息:成为《乘风2023》官方座驾,一汽-大众揽巡凭实力硬核出圈!
2023-06-28 17:34:35
-
达沃斯声音|中国向世界传递信心
2023-06-28 17:06:39
-
视焦点讯!科学家“扎堆”研究垂直农业种生菜,探索工学、农学融合新路径
2023-06-28 17:05:13
-
中国南方航空7月新开多条中国至泰国直飞航线
2023-06-28 17:03:01
-
商务部世贸司负责人解读世贸组织《渔业补贴协定》
2023-06-28 17:19:40
-
环球实时:油价年内第五次上调 加一箱油多花约2.5元
2023-06-28 17:09:05
-
@高校毕业生,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与你有关 全球快讯
2023-06-28 17:09:22
-
河南省近三年本科一批录取情况统计表来了!
2023-06-28 17:10:18
-
高温暴雨“无缝衔接”,注意防暑防汛!
2023-06-28 17:11:41
-
郑州文化多宝藏 | 麦浪滚滚,与你翩翩起舞
2023-06-28 17:17:38
-
郑州文化多宝藏 | 郑州街头,与你翩翩起舞
2023-06-28 17:15:12